黄石市中心医院专题报道:提升医疗质量 服务百姓健康⑧人工智能赋能,精准医疗护航百姓健康

院宣 黄石市中心医院 2024/04/12

  人工智能 (AI,artificial intelligence)大放异彩的时代背景下,AI在医学领域越来越广泛应用。AI+医疗作为人工智能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,已经在不同的场景中辅助医生实现了更高效、更准确、更早期的诊断和治疗。

  日前,记者从黄石市中心医院获悉,近年来该院率先在我市引进AI影像辅助诊断系统,通过AI赋能精准医疗,极大提升诊断效能,为患者提供了精准检查、精准诊断及精准手术服务,护航生命健康安全。

  全程跟踪辅助!手术更完美

  4月3日上午,市中心医院中心院区3号楼介入室,当天是神经外科手术日。记者观察到,在DSA血管造影机控制室内,一台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正紧张有序进行。

神经外科专家开展介入手术

  主持手术的是该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胡骁,他正紧盯着实时影像,借助人工智能AI的分析画面,多维度观察着患者动脉瘤的大小、位置和形态,冷静调度团队助手,沉着应对突发情况。

  患者李师傅今年58岁,近日在家中突然晕倒,意识模糊,紧急送至市中心医院救治。经过“AI+医生”的联合诊断,发现李师傅颅内存在动脉瘤。

  颅内动脉瘤发病率高,且破裂后具有高致死、致残风险。其检测、破裂风险预测、诊疗决策及治疗预后等,极其考验医生治疗水准。

  “我们可以提前预测诊断动脉瘤,预测它破裂的风险,包括我们治疗以后,治疗的效果怎么样,也可以用人工智能的软件来对它进行一个预测和评断。”胡骁告诉记者。

  最终,手术团队在胡骁的主导下,借助AI的精确分析和精准辅助,详细掌握了李师傅颅内动脉瘤的位置、大小和形态等信息,成功完成动脉瘤栓塞术。

  病灶及早发现!治疗更精准

  熊女士今年61岁,平时生活很有规律,也不嗜烟酒。但3月下旬,她突然感到头晕、恶心、视力模糊。在儿子的强烈要求和陪同下,她来到市中心医院就诊。

放射影像科专家监测患者检查

  患者极度不适,家属心急如焚。熊女士却与儿子争执道:“估计最近是手机视频看多了,不用做什么检查,吃点药休息一下就可以了。”

  市中心医院放射影像科主任邱晓明经过初步判断,建议熊女士为了健康考虑,进行脑部CTA(CT血管成像)检查。最终熊女士在儿子的安排下,接受了进一步的脑部CTA检查。

  上机检查一结束,邱晓明立即使用“AI+人工”联合阅片,对检查图片进行分析。根据AI系统提供的详细数据,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:熊女士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有一动脉瘤。

  所幸发现早、病灶小!邱晓明建议立即手术治疗。听到这个结果,虽然有点难以接受,熊女士还是听从了建议,迅速入院做了手术。

  所幸手术及时、成功!术后,熊女士恢复良好,家属也很满意。熊女士感慨说,非常感谢中心医院的医生们,多亏邱主任精确诊断,及时劝说手术治疗,否则后果难料。

  广泛成熟应用!诊断更高效

  记者从市中心医院获悉,不仅是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,目前该院AI辅助诊断系统早已应用于血管(冠状动脉、肺动脉栓塞、头颈部血管)、外伤(肋骨)、肺结节、骨龄检测及生长发育评估等诊疗。

  市中心医院放射影像科主任邱晓明介绍,近年来该院在我市率先引进AI辅助诊断系统,目前已有10余种(类)AI产品在医院诊疗活动中广泛、成熟应用,涵盖全身多个器官及系统。

  如脑出血AI。既往脑内出血的体积只能靠人工估算、误差极大,而无论脑内的血肿形状多么复杂和不规则,脑出血AI可以在数秒内自动判断血肿的范围,精确计算出血肿体积,为临床提供最关键的数据。

  如血管AI。血管三维处理图像直观清晰,对临床医生帮助极大,但既往血管三维处理则是放射医生们最耗时耗力的项目之一,熟练医生也需要15到30分钟,加上报告时间总耗时超过一小时。而血管AI可以自动勾画头颈部和心脏的各种血管,检测标记各种病变如血管狭窄、动脉瘤、动脉斑块等,甚至还可以提供完整报告。一般情况下,医生们只用逐一审阅签字即可,整个过程不过数分钟时间。

  如脑卒中AI。脑卒中AI可帮助医生在一分钟内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急性梗塞或脑缺血,并自动生成报告,对争分夺秒的卒中救治可谓是一大“神器”。

  如肺结节AI。能在数秒内找出肺内所有的异常结节,是人工检测效率的数十倍以上。并能提供结节大小、形状等重要数据,判断其危险程度,帮助医生们及时找出疑似早期肺癌的高风险结节,使得早期肺癌筛查真正能够实现零漏诊。

  如肺炎AI。肺炎AI不但能够帮助医生们找出肉眼难以觉察到的轻微肺炎病灶,如新冠肺炎的早期,还能根据病灶动态变化情况及时预警重症肺炎,指导临床救治。

  如儿童生长发育AI。不但能根据手部X光片迅速判断儿童骨龄,同时可结合多项儿童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估儿童生长发育状况,甚至能科学预测儿童未来身高。

  如乳腺AI和肋骨AI。乳腺结节和隐匿性肋骨骨折肉眼观察极易漏诊,而乳腺AI和肋骨AI可在数秒内标记出图像上所有的可疑病变,医生们根据AI的定位逐一判断即可,对乳腺癌检测和伤情法医鉴定带来了革命性进步。

  “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血管、肺结节、骨龄等十几个病种的计算机辅助诊断,诊断效能大大提升。”邱晓明表示,AI技术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诊断方面,也为医生提供了术前的有效数据,更好为患者进行精准手术及术后康复指导。

  “AI+医生”组合!相得益彰

  市中心医院阅片诊断室,诊断医师们在AI辅助诊断系统的辅助下,忙碌有序地寻找病灶,同时出具诊断报告。主治医生刘震正熟练运用AI系统,给一名在市中心医院常规体检的50岁苏先生进行诊断,发现其肺部有15处结节。

诊断医师在阅片室运用AI系统集中会诊

  “这15处小结节极其微小,单凭肉眼很难全部发现。现在有了AI技术,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密度类型、不同大小的结节均能实现精准的检测,不仅能够高效完成诊断,还能判定良恶性,大幅度节省了肺结节检出时间,防止微小结节漏检,助力我们发现早期病变,有效地对疾病进行诊疗,提高患者预后。”刘震告诉记者。

  提高了诊断效率和医疗质量,也减轻了诊断医师的负担。据介绍,每名诊断医师平均每天要处理100多份CT、X射线报告,一个胸部CT平扫就有500到700帧图像,而一个增强能谱CT扫描图像数量则高达一万帧以上,以往一个医师需要十分钟到半个小时才能完成报告。

  现在借助AI辅助诊断系统,该院影像图片诊断时间大幅缩减,其中心血管疾患的初步诊断报告出具时间在5分钟以内,疑难复杂检测做到30分钟以内出具初步报告。

  “AI辅助诊断系统大展身手,让医师们可以用人机结合的方式从容应对海量图像数据,相当于每位医师身边有了一个‘机器人小助手’,多了一双‘慧眼’。”市中心医院放射影像科主任邱晓明说,这样医生节约了很多精力,可以腾出手,腾出精力来做更高级别的工作,比如说具体分析每个病灶的性质,这样就提高诊断效率,也提高诊断精度。

  但人工智能在医疗应用快速推进,是否意味着AI将取代医生肉眼阅片呢?

  邱晓明表示,两者互为补充,相得益彰。“海量图像分析对人的精力要求很高的,这种小的病变,AI是强项。但是我们对于具体这个病变的性质的分析和综合判断,这就是我们人脑的优势。所谓的雾里看花、捕风捉影类的疑难病变分析,那还需要AI结合人脑分析。”